關於我們正在經歷的生活,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感受。作為現代人必定要面對一個挑戰,無論你是否喜歡,是否習慣,是否適應,你都必須要學習在不斷地流動變化中生存和生活。當周圍一切都在加速度地改變和發展,各種新的生活樣本和模式不斷涌現,在各種潮流的衝擊以及和各色人等的比較中,我們經常會周期性地產生一個個巨大的疑惑:我正在經歷的生活是否是我真正想要的?我的生活有什麼意義?我的生命還有怎樣的可能性?
  不僅如此,在生活陷入困局的時候,這些類似“天問”般的疑惑也會一遍遍涌上心頭。事業受挫時,我們仰天長嘆:“這真是我想要的工作嗎?”愛情受傷時,我們低頭嘆息:“他真的是適合我的人嗎?”看到別人勇敢地活出自己的時候,我們黯然神傷:“現在的我還可以重新選擇嗎?”甚至,即便在功成名就的時候,也有人會發出這樣的感慨:“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?”
  這一切的困惑與質疑最終都指向我們的生活。現代人有了選擇的自由,也就有了質疑的自由,質疑最終可能帶來改變,但首先,所有這些提問都會帶來深深的困惑。當既有理由不再能說服我們繼續向前走,那麼可以肯定的是,在一段時間內我們會生活在存在感與目標感缺失的真空中。人生如同走到一個大的空場,不願迴首來路,也看不清去路。
  所以,質疑自己的人生可能是件“危險”的事情,因為質疑的結果可能是對既有生活的否定。特別是當我們從小就被高度地“統一”著,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似乎都滲透著一個人生原則——“努力學習,找一份大家認為的好工作,你才可能有好人生”。至於這樣的人生適不適合我們,或者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我們想要的,似乎並不那麼重要。
  對很多人來說,熟悉的痛苦比陌生的機會更踏實、安全,不過生命與生活的可能性也慢慢被這些“隱形牢籠”和我們自己的膽怯一點點囚禁起來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質疑生活雖然可能帶來暫時的迷惘,但同時也是我們重新獲得自由的機會——質疑提供了“越獄”的可能性。
  在全球暢銷書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中,史蒂芬·柯維就曾指出,對於我們短暫且只有一次的人生來說,做正確的事可能比正確地做事重要的多。但是如今的時代,我們也許已經被“時間就是金錢”的觀念影響太深,我們忙著用時間換錢,但是卻不捨得花時間來思考,究竟什麼才是“正確的事”。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,我們的頭腦中更多的是別人的回答,比如“成功就是有房有車”,“幸福就是財務自由”……這種忙著看表而不看羅盤,只顧速度不辨方向的人生,跑得越快就可能錯得越遠。
  對很多人來說,周日的晚上是一周最黑暗的時刻,因為他們並不享受自己的工作,或者更確切地說,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是活受罪。他們用大部分時間來委屈自己,進而換取片刻的放鬆與歡愉,無論是吃喝玩樂,還是無所事事。正如叔本華所說的那樣,他們的生活在不滿和無聊的循環中往複著。
  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意,卻又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反思,那麼下麵幾個問題可能對你有些幫助——
  如果你不會失敗,你會做什麼?如果有人為了讓你把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而給你薪水,你會怎麼做?你希望用自己的生命創造些什麼,留下些什麼?你的優勢都有哪些?你能在目前的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嗎?什麼在影響著你做自己想做的事?如果明天就要離開這個世界,你會選擇做些什麼?你期望自己五年後的生活是個什麼樣子?
  也許你已經發現,所有這些問題指向的,都是那些阻礙綻放自我的恐懼,揭示的都是我們內心最深的夢想與熱情。就像霍華德·瑟曼所說的那樣,“不要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,而要問什麼讓你充滿生命力,然後付諸行動。因為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有生命力的人。”
  質疑永遠只是新旅程的起點,它鬆動了過去的“應該”與“必須”,提供了未來的“願景”與“可能”。只是,這些願景與可能性都不會自動變成現實,沒有行動的質疑最終除了徒增煩惱,未必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任何實質影響。對於生活,經常反思是重要的,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反思之後的行動。所以,無論你期望自己五年後的生活是個什麼樣子,請都繼續回答下一個問題,你今天能為之做的一件小事是什麼?然後,站起來去做吧。  (原標題:你質疑過自己的生活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77stpx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